EMan模具智能制造管理系统
模具制造全流程数字化管理
从2021年到2024年,苏州骏艺从筹备引入模具生产管理系统到如今启动项目,这一过程历时3年之久,但为何是三年?今天,我们来讲一讲益模和苏州骏艺的故事。
骏艺精密模具(苏州)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,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,隶属于港资企业骏艺国际集团,已具有二十年的模具制造经验。
苏州骏艺致力于为汽车行业提供注塑模具、注塑加工研发与制造,主要产品涉及IMD&INS产品、格栅等电镀类产品、门板、低压注塑产品、空滤、发动机罩盖等周边产品以及双色注塑产品等。
年产模具500余套,模具加工精度可达到0.02mm,模具尺寸最大可达800mmX1300mmX1000mm,重量可达25吨。
(骏艺生产产品-部分)
求变:着手数字化转型(2021年)
2021年,苏州骏艺使用某模具管理系统多年,但效果甚微,生产管理效率低下。这一年,为了提升生产管理水平,骏艺计划引入新的系统进行数字化转型,开始和益模接触。
接触之初,益模通过调研发现,当时骏艺面临的生产管理问题多样,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亟需全方位改进。
1、 原有生产管理系统近两年基本处于停滞使用状态,仍然依靠人工进行生产管理。
2、 虽然计划人员充足,但交期依然常态性地难以保证。
3、 项目进度信息基本靠项目人员亲自去现场统计,经常导致项目进度信息无法及时同步和跟进;
4、 客户对模具标准要求高(0.02mm公差),大部分工序没有检测,钳工修模工作量巨大,试模频率通常要超过3 次,异常信息统计不全;
……
自此,从2021年到2022年中旬,益模和骏艺沟通开展了至少6轮解决方案沟通,在一轮又一轮的思想碰撞过程中,双方面临了业内很普遍的项目推进难题——客户不同部门之间意识不足且不统一。在沟通过程中,骏艺不同部门主管需求各异,追求解决某一具体问题,无法形成统一意识,方案也难以最终敲定。
不仅如此,当时的骏艺还面临着组织内部管理问题,众所周知,引入系统只是数字化转型第一步,要想真正转好型,还需要企业强化组织管理,上下一心积极推行。
为此,益模并未急于求成,而是结合骏艺当下现状提出建议:为了确保转型成功,希望骏艺完善内部管理水平和意识之后,再进行系统引入。
蓄力:逐步铺垫转型之路(2022-2023年)
2022年-2023年期间,在多次沟通过程中,骏艺也意识到了内部管理和意识决心的重要性,开始着手进行内部管理优化,为后续顺畅引入系统积蓄力量。
一方面,骏艺将各部门需求进行统一汇总分析,结合企业现状和特点,抓大放小,明确需求边界,为后续系统功能模块的确认和实施提前布局。
另一方面,企业一把手也重点参与,在全公司重点宣贯引入系统的决心,积极引导各部门严抓生产管理,培养员工素质和执行力,完善工作流程和制度,确保内部管理组织的顺畅和敏捷,为将来引入系统奠定应用基础。
爆发:全员待命,快速发力(2024年)
经过一年多的内部管理优化,2024年,骏艺和益模重启数字化转型项目,这一次,双方快速明确了项目需求范围,从设计、工艺、车间计划到现场管理、外协、品质、采购、试模等进行全生产流程管控,并制定了清晰的实施计划和项目目标。
1、搭建项目管理平台,协调各部门实施报工进度,提升模具交付率。
2、通过APS排产合理利用设备资源,高效进行产能评估。
3、采集统计数据,以数据支持员工绩效考核,保证设备稼动率,为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。
4、建立能共享且直观的质量管理数据库,结合质量统计表格提升产品质量。
5、实时统计成本,通过成本报表严控模具成本。
项目启动会上,骏艺总经理郑总也对此次数字化转型项目表达了坚定决心:“项目经过多年前期积淀,要一鼓作气完成系统上线及交付,只许成功,不许失败。
公司对各个部门建立了考核机制,各部门要无条件配合项目实施,坚决杜绝以工作忙为借口而不配合现象的发生。"
数字化转型非一蹴而就,也非一时之利,骏艺用了三年推进数字化项目,从一把手决心、内部员工意识、项目需求边界等方面,做了一系列的调整和优化。高度统一转型意识,完善内部管理,这些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举措。
项目启动只是开始,益模将基于在模具智能制造系统领域18年的行业经验,1600多个数字化转型项目实践为骏艺赋能赋智,为项目的成功交付保驾护航,真正帮助骏艺在生产运营管理上提质增效。